GinoGino

九十岁,我学到的九件事[译]

16 分钟阅读阅读记录

引言:人生是一场“选择你的冒险”,也是九条通关原则

人生是一段漫长航程。我们握着方向盘,却时常迷失在日常的迷雾中。我们渴望一张地图,却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追求成功,却常在得手后感到空虚。那么,怎样走完这一程,才不辜负沿途的风浪与风景?

或许,真正可依靠的不是一张详尽地图,而是一套能反复校准方向的内在坐标。

爱德华·帕卡德,这位用《选择你的冒险》把选择权交还给读者的作者,在他 90 岁的人生节点回望,将支撑他穿越无数抉择的 9 条原则分享给我们。

这 9 件事,不是如何成功的技巧,而是关于如何搭建一个完整、自洽、富有善意的生命框架。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向内探索:构建坚实的自我内核

先向内:自我塑造、保持清醒、警惕自欺。这三点是精神世界的基石。在信息过载、价值多元的今天,很多人被外界噪音与内在冲动裹挟,活得支离破碎。拥有统一的道德框架与清醒的自觉,意味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有一枚稳固的“锚”。

向外联结:理解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再向外:体恤他人、寻求永恒视角、承认运气。它们让我们走出小我的牢笼。真诚关心他人,用宇宙的尺度回看烦恼,谦卑承认运气的作用,我们会更自由,也更容易与他人、与世界、与命运和解。

活在当下:塑造生命的品质与姿态

最后,回到当下:把快乐设为默认、直面死亡、珍惜拥有。它们关乎我们如何体验生命。答案不在财富与地位,而在我们可选择的心态。主动去爱,接纳终点,感恩此刻,幸福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这九件事,与其说是答案,不如说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混乱与渴望。

对于尚在人生半途的我们,它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照系,邀请我们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航向。这不仅是一次阅读,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讨论如何清醒地、完整地、充满善意地活过这一生。


原文地址:Nine Things I Learned in Ninety Years

作者:爱德华·帕卡德 (Edward Packard)

九十岁之际回首过往,我懊悔地发现自己常常偏离正轨。我之所以能安然无恙地活到今天,虽历经风霜,却也算幸福,并非因为我有多大的毅力、决心或得到了多少明智的建议,而大多是出于幸运。回想我那些最惨痛的过失,其后果轻则令人遗憾,重则堪称灾难。我猜想,如果我没有花费大半生时间才领悟那几个基本道理,这些过失或许本都可以避免。在此,我将这些道理悉数列出,供有缘人一阅。

1. 自我塑造

哈佛大学哲学家 Christine Korsgaard 在她 2009 年的著作《自我塑造:能动性、身份与完整性》中,借鉴了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始终如一、完整统一”的自我塑造理论,也就是拥有“完整性”。

Korsgaard 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你需要致力于遵循康德所说的“普世法则”行事,我则更倾向于称之为“良善的道德框架”。

那么,这样的道德框架是如何构建的呢?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准则无法通过科学来确立,它们只特定文化或宗教思想的体现。然而,与这种令人沮丧的观点相对的,是那些“我们认为不证自明的真理”,比如:导致或倾向于导致痛苦和苦难的就是坏的;带来或倾向于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就是好的。愤怒、仇恨、嫉妒、猜忌、不诚实、吝啬、报复、残忍、怨恨和绝望都是坏的;而喜悦、开朗、善良、公平、同情和诚实则是好的。这就是我迄今为止所建立的道德框架。

我把人生想象成漂浮在时间长河上的一叶竹筏,人们上上下下,而你则手持竹篙,努力驶向最佳航线。有时,你可能会搁浅在沙洲上,或是在沉睡中被风吹到对岸,偏离了预期的方向。但不知何故,你总能回到主流,顺着水流前行,经历种种意想不到的风浪,最终汇入大海。或许正因如此,我格外欣赏《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道德框架:“在木筏上,最重要的莫过于让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彼此和善相待。”

Korsgaard 教授说:“你的行动必须源于你对自身的掌控。否则,你就会被一堆杂乱的冲动所支配。”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如果你没有自我塑造,不够完整统一,缺乏正直,你的人生将会一团糟。

但如果你是一个自我塑造、自我膨胀的自恋者,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权力和主导地位而“始终如一、完整统一”,却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又该怎么办?这显然不符合我的道德框架,也不符合哈克·费恩、康德和 Korsgaard 的普世法则。你需要将道德准则融入到自我塑造的品格中,才能成为一个好人。

一旦你在品德上完成了自我塑造,你就会变得自信,而且这种自信是有底气的。你在情感上将更为稳固,不会轻易被人左右。荒唐的冲动会减少,做正确的事将成为本能。

2. 保持清醒和觉察

如果你不清醒、不觉察,那你就是在梦游。我大半辈子都处于这种状态,对此深有体会。梦游时,你不会去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目的何在,也不会考虑你的所作所为或不作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什么影响。梦游者可能会脱离正轨,并且一直如此,除非他们幸运地偶然回到正途。

梦游未必会削弱人的智力,但我认为它总会影响判断力。许多梦游者身居高位。当我读到 Christopher Clark 的《梦游者:1914 年欧洲如何走向战争》(2014)时,我立刻明白了他选择这个书名的原因。在那些主要参战国里,掌握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大权的,都是些专横跋扈、荣誉感膨胀的人,他们压制了那些更明智、更深思熟虑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那些做出重大决定的人,都无法权衡一场即将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灾难性风险。Clark 在提到奥匈帝国时说,在斐迪南大公遇刺后,该国领导人决意采取强硬行动,但他们对于事态将如何发展,却毫无根据地预设了立场。

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主要人物查尔斯·斯旺,让我们近距离地看到了梦游状态是如何开始的。斯旺聪明、有教养、擅长交际,但每当他为了做出理性决定而必须面对不愉快的事实时,“一种与生俱来、时断时续、恰到好处的思维惰性,就在那一刻熄灭了他大脑中所有的火花。” 梦游是逃避不便事实的一条捷径。如果你习惯性梦游,总有一天,你的某个行为或不作为,会在你清醒时看来显而易见会引发灾难。

一个人可以通过成为“佛”来停止梦游,保持清醒和觉察。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可能、很古怪、离经叛道,甚至完全不予考虑。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是可行的,这不仅是受人尊敬的佛教僧侣一行禅师的教诲,也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行禅师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2017)中说,成为“佛”并不需要任何特定的信仰或修行。仅仅“全然地活在当下,充满理解、慈悲和爱”就足够了。一行禅师说:“成佛并不难,只要你整日保持觉知。”

3. 考虑他人的所思所感

在我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每当我说话或行事时,我首先考虑的似乎是自己的最大利益,或者更多时候,根本就不假思索。我很少会去想,我的言行或不言不行,会对我所影响的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大学时代的一段对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是我与一位比我年长一辈的男士的交谈,我很想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谈话的关键时刻,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他的小船的俏皮话。我自以为这样说会显得我非常老练。在脱口而出之前,我的思考仅止于此。如果我多花几秒钟考虑一下,我就会意识到,虽然这位先生有可能觉得我的话很巧妙,但更确定的是,他会觉得这番话粗鲁无礼。时隔半个世纪,我仍羞于复述。

尽管有这次难忘的教训,我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去思考与我互动的人在想什么,既要感同身受——感受他人的情绪,又要认知共情——推测他人的想法。后者被称为“心智理论”,即一个人对他人内心活动的推测。

我的记忆中散落着许多这样的时刻,就像小径旁的垃圾。我本以为能给人留下好印象、说服对方或赢得尊重的话,结果却适得其反。事后我才明白,与人交往时的决定,应该基于对他人可能如何回应我言行的判断。

4. 让快乐成为我心态的默认状态

有几年,我每天都会浏览 Facebook 的帖子,偶尔会看到一个僧人的帖子。有一天,我读到:

“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那么无论我们是否有学问,无论我们信仰佛陀还是上帝,无论我们有无宗教信仰,只要我们对他人怀有慈悲之心,出于责任感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一定会快乐。”

这句话让我从平日的慵懒中振作起来。难道只要遵循几个简单的准则就能保证快乐吗?不需要掌握冥想技巧,不需要遵守复杂的宗教仪式,也不需要领悟古代经文中的智慧?

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当人遭受极端的情感或身体痛苦时是无法快乐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幸运地很少或从未经历过恶性攻击的人来说,我开始相信,如果我们能像他建议的那样去感受和行为,快乐就能成为我们常态——我们心态的默认状态。

后来,我又看到了他的另一篇帖子:

“比我们得到的温暖和关爱更重要的,是我们付出的温暖和关爱。因此,比被爱更重要的,是去爱。”

我渐渐认为,理解这一点,也是让快乐成为一个人心态默认状态的必要条件。

5. 寻求永恒的视角

我说过,我在九十岁学到的第三件事是考虑他人的所思所感。17 世纪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将他的视野从自我扩展到他人,又超越他人,达到了他所谓的“上帝”或“自然”——也就是整个宇宙的视角。他相信,通过知识和理解,人可以在自然的秩序中找到快乐和平静。这是一种类似于佛教的观点。20 世纪的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写道,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无执着的慈悲”,在这种状态下,“你可以活在当下,积极行动,但又不执着于对行动结果的欲望和恐惧。”

拥有如此广阔的胸怀——一种永恒的视角——让斯宾诺莎得出结论:“一个品格坚强的人,不恨任何人,不对任何人生气,不嫉妒任何人,不对任何人愤慨,不蔑视任何人,也丝毫不骄傲。”

如果你正在努力实现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但因为你对欲望或恐惧没有执着(拥有永恒的视角),你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没有情感投入,你还能感到生命的活力吗?如果你在成功时从不激动,在失败时从不沮丧,生活会不会变得索然无味?获得非凡的平静固然有其价值,但如果你在情感上超然物外,这难道不会耗尽生活的激情吗?你难道不会因此而更难感到满足吗?

不一定。在彼得·马西森的书《雪豹》(1978)中,他描述了自己与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在喜马拉雅山脉寻找一只隐居的雪豹的经历。他们发现了雪豹的粪便,但从未瞥见这只他们追踪的珍奇动物。当他们回到大本营时,一位佛教僧侣问马西森他们是否看到了雪豹。当马西森回答说没有时,僧侣说:“没有!那不是很棒吗?”

如果僧侣说“真不幸”,那将非常不符合佛教精神。说“那不是很棒吗?”是不是有点夸张?我不这么认为。关键在于这是一种从执着中的解脱。这次探险本身就很棒,他们对它的思考和谈论也很棒,他们“活在当下,积极行动”也很棒;附近有一只雄伟的动物却不被看到,这也很棒。

一些哲学家认为,寻求永恒的视角与追求个人合法的自身利益是相悖的。托马斯·内格尔在他的书《无缘的观点》(1986)中,似乎将其视为一种平衡。他说:“希望是发展一种能够与个人观点共存并理解个人观点的超然视角。” 我认为斯宾诺莎会说,永恒的视角不必为了适应一个自我实现的生活而做出妥协;它是拥有这种生活的必要条件,能带来平静和喜悦。

6. 警惕自欺欺人

“确信并非检验确定性的标准。”——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1841-1935)

当一个人的决定和结论受到偏见、情绪失衡、一厢情愿等因素驱动或影响时,自欺欺人就发生了。我们很容易在潜意识中巧妙地为站不住脚的结论辩护。这个过程的一个常见例子是确认偏误——更倾向于相信和重视支持自己既有信念的数据,而忽略或轻视那些会削弱这些信念的数据。

聪明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同样容易自欺欺人。他们利用自己卓越的智力,展现出我们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诡辩技巧。

英国哲学家盖伦·斯特劳森在他的书《困扰我的事》(2018)中,引用了两位相隔四个世纪、但对自欺欺人如何在一个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有着相似见解的著名思想家的话:

“一旦人类的大脑倾向于某些观点,它就会将其他一切都拉来与之保持一致并支持它们。如果它们被更强大的相反因素所压倒,它要么注意不到这些因素,要么蔑视它们,要么做出精细的区分来中和或拒绝它们……从而使其先前立场的权威毫发无损。”——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我们知道,当人们受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信徒支持时,他们可以对任何命题,无论多么荒谬,都保持不可动摇的信念。”——丹尼尔·卡尼曼(1934-2024)

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在他的书《失序的心灵》(2018)中指出:“所有有意识的感知都依赖于无意识的过程。”无意识的过程对我的决策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本来计划将本节的标题定为“我学会了避免自欺欺人”,但在阅读了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资料后,我决定我只学会了“警惕自欺欺人”。那一刻,一团不确定的乌云笼罩着我。我想起了叶芝那首充满不祥预感的诗《第二次降临》(1919),我不得不告诉自己:不要让“最优秀的人缺乏一切信念”这句话成真。

7. 如何面对死亡

“每天都要将死亡和流放置于眼前……”——爱比克泰德(卒于公元 135 年)

“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亡。”——斯宾诺莎(1632-1677)

古希腊和罗马的斯多葛派学者认为,在死亡来临之前好好思考它是明智的。我想他们的想法是,思考死亡的必然性是可取的,这样当它真正降临时,你就不会感到震惊。如果你培养了斯多葛主义,你或许能更好地承受突然得知自己时日无多的消息。

斯多葛主义是一种高尚的姿态,但我更喜欢斯宾诺莎的观点,即通往平静、自控和对死亡漠不关心的道路,在于通过知识和理解获得永恒的视角。斯宾诺莎拒绝了世界各宗教所有超自然的主张,包括对上帝的人格化构想,以及由神对生者或在来世施行的奖惩。他生活简朴,但鄙视禁欲主义。他认为基于教义和神话的宗教是迷信;但他也很务实。他知道他的女房东在她的宗教信仰中找到了安慰,所以他小心翼翼地不去动摇她的信仰。

“我努力在我再也见不到阳光的时候,欣喜于阳光的存在。我认为这种非个人的生活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强度,我们有可能比通常认为的更能独立于构成我们个性的那一点点事实。”——乔治·艾略特(1819-1880)

艾略特将斯宾诺莎的论文《伦理学》翻译成英文。上面引用的这段话,出自她的一封信,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永恒视角的缩影。

“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最好方法——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是逐渐让你的兴趣变得更广泛、更非个人化,直到自我的围墙一点点消退,你的生命越来越多地融入宇宙的生命中。”——伯特兰·罗素(1872-1970)

罗素在他的文章《我们时代的哲学》中观察到,斯宾诺莎的哲学产生了一种超越焦虑的非个人情感,即使在斯宾诺莎临终时,“他始终保持完全的平静,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对他人表现出的友好兴趣,与他在健康时一样。”

“我期待着被遗忘。”——凯瑟琳·赫本(1907-2003)

凯瑟琳·赫本是她那个时代最精神焕发、心地善良的公众人物之一。上面引用的这句话,是她在年老、无助、没有未来时所表达的情感,体现了她一生中标志性的无畏和勇敢。

“我希望死亡发现我时,我正在种我的卷心菜,既不担心它,也不担心未完成的园艺。”——蒙田(1533-1592)

这位伟大的散文家,或许是世上活过的最明智的人。

8. 运气扮演着巨大的角色

演员、剧作家和散文家华莱士·肖恩在他的书《夜思》(2009)中说,他生来幸运(即出身于富裕、老练、高智商、普遍开明的父母)。但与大多数生来幸运并认为自己不寻常的环境理所当然的人不同,肖恩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到幸运者和不幸者之间的差异。他写道:“幸运的人倾向于扩张,去填补他们运气给他们的空间。”

我们已经熟悉了那些非常非常幸运的人——亿万富翁们在格格不入的高楼里购买顶层公寓,并资助那些通过修改税法来回报他们的政客,使之更有利于富人,尤其是超级富豪。然后,这些富豪们在我们的管理机构中施加更大的影响力,为他们自己所谓的良性循环续力。但即使在财富阶梯上低很多级的许多人,也比历史上大多数人都要幸运。肖恩指出,如果你过着相对和平的生活,没有被轰炸或骚扰,不必生活在恐惧中,并且每天能吃上两三顿像样的饭,你就是幸运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取得了很多成就,这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很幸运:有机会,道路平坦,在关键时刻有人帮助你。

如此多的事情都取决于运气:你的基因构成,你成长的环境,塑造你性格和倾向的各种事件和影响的混合,以及那些将你转向非你所选方向的随机事件。我认为,由此可见,你越幸运,你就越需要谦逊和宽宏大量的精神;你越不幸,你就越需要对自己有同情心,而且,虽然这可能看起来不公平,但你越需要不可抑制的决心。

9. 珍惜当下所拥有

总的原则是,要充满活力,积极主动,不要墨守成规等等,这当然没错。但有些时候,最重要的是先想一想,以免日后你回想起来,那只需要片刻的思考。

“因为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它的价值,一旦失去,我们才会估量它的价值,才会发现它在我们身边时,我们所未见的优点。”——莎士比亚,《无事生非》